close

  一場區劃調整,引發一場爭端,冼星海故里欖核鎮划到了南沙區,許多紀念場館、學校仍留在番禺區,冼星海這塊文化招牌,究竟屬於番禺還是南沙?這真是“世上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”。
  冼星海生在澳門,長在新加坡和廣州,留學法國,死後葬在莫斯科,是個全球化的人物。冼星海出身疍民,疍民是水上“吉普賽人”,四處飄蕩,並無籍貫。冼星海自稱“籍貫番禺”,乃是疍民普遍存在的文化嚮往,沒個籍貫很沒面子,籍貫里包含田宅、宗族、祠堂和祖墳。舊時番禺涵蓋北京路以東的現在整個大廣州,疍民終生水上漂泊,在番禺生活過很正常,但是他們“籍貫番禺”裡面,沒有田宅、宗族、祠堂和祖墳等要素,權且當作一個美麗的傳說吧。
  同類傳說也存在於漢人各個民系,比如廣府人的家譜多半聲稱來自南雄珠璣巷,客家人來自福建寧化石壁村,北方人都來自洪洞縣大槐樹,皖西鄂東人來自江西瓦屑壩,四川人來自湖北麻城孝感鄉,所有這些地方都是交通節點,珠璣巷和石壁村是北人南來翻越南嶺的第一個驛站。那是建立族群文化認同的傳說,當成史實去考證就庸俗了。
  憑著一個背孩子的村姑口中的她爺爺年幼時的說辭,就確定冼星海籍貫欖核鎮湴湄村,沒多大說服力,專家說“可能在沙灣生活過”更扯淡。紀念冼星海沒有錯,大家都來紀念好了,別攔著別人紀念。如果冼星海的姓名有使用權問題,那也該由其家人繼承,區政府沒有排他權。故里的行政區劃,絲毫不影響姓名權歸屬。國內很多城市有中山路或者中山大道,廣州乾脆兩者皆有,中山市政府從來沒意見。
  該憂慮的是兩區居民,大量資金用於建設冼星海的紀念場所,擠占了多少該用於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建設的資金?番禺、南沙的基礎建設在廣州市還算很弱的。到處以冼星海、星海冠名,那些車站、道路、建築還有多少辨識度?欖核鎮更名,不免會給居民造成一些困擾,更名之後能給本地帶來多大收益?這筆損益要由當地居民家家戶戶一起來算算。不要以為借用著名的名稱,是凈收益,害處大得很。地名寧願用罕見名,辨識度高,勿用常見名,否則所有名稱都加宇宙顯得威風,但是完全沒有標識功能。民國年間,一度幾乎每座省會城市都有一所中山大學,連莫斯科都有了,現在只剩下一所。
  疍民長期受歧視,現在番禺南沙完全不以疍民血統為恥,反映了社會進步。政府有心紀念冼星海,不如增加補貼辦些音樂特長學校,引進優秀師資,多培養些音樂特長生,番禺區南沙區都來辦,交相輝映。疍民雖然貧賤,但是富有音樂天賦,在冼星海身上得到體現,舊時戲子受歧視,現在玩音樂是高雅的事情,番禺南沙人潛在的音樂天賦值得發掘。 □餘以為  (原標題:[街談]別把冼星海玩庸俗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s27fsgoi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